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失智症如何治療

 失智症如何治療

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,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,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,希望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,減輕照顧者的負擔,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。
一、藥物治療 【阿茲海默症】
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,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,另外,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、抗憂鬱劑等,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。 ■合乎規定者,健保可以給付。
1.膽鹼酶抑制劑:
愛憶欣(Aricept, donepezil)、憶思能(Exelon,rivastigmine)、利憶靈(Reminyl, galantamine)。可能的副作用有噁心、拉肚子、厭食、頭痛、嘔吐等。
2.NMDA受體拮抗劑:
憶必佳(Ebixa, memantine)、威智(Witgen,memantine)。對中重度阿茲海默症較為有效。
3.抗精神病藥物:
當患者有幻覺、妄想、攻擊、敵意和不合作等症狀,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,如:思樂康(Seroquel, quetiapine)、理思必妥(Risperdal,risperidone)等。可能的副作用有嗜睡、便秘、血壓降低、顫抖、身體或四肢僵硬等。
4.抗憂鬱劑:
患者的憂鬱、煩躁、睡眠障礙等可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,如百憂解(Prozac,fluoxetine)、樂福得(Zoloft, sertraline)、美舒鬱(Mesyrel, trazodone)等。可能的副作用:頭痛、噁心、頭暈、平衡感差等。
【額顳葉型失智症】
目前仍然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或預防,不過針對其精神行為症狀可採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藥物來治療。
【路易氏體失智症】
目前只能提供症狀治療,使用藥物來控制巴金森症狀和精神症狀。但是抗巴金森藥物雖可改善擅抖等動作障礙,但可能使精神症狀增加;抗精神藥物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狀,但同時可能使動作障礙更加嚴重。
【血管性失智症】
血管性失智症治療重點為降低大腦進一步受損之危險性,即預防中風之發生。主要針對血管危險因子進行控制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。
【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】
可找出可逆性病因,針對病因治療。例如:維他命B12缺乏、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等。
二、非藥物治療
除藥物治療之外,藉由環境的調整(熟悉的、穩定的、有安全感的)、活動的安排、溝通方式的改變、認知訓練、懷舊療法、亮光、按摩、音樂治療、芳香療法、寵物治療、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,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。 以下簡單介紹幾種療法:
【懷舊治療】
透過團體的方式,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、人際互動、改善情緒之目的,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。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過程,可透過團體懷舊過程,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、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,以增加自己的信心、自尊,進而減輕憂鬱情緒,緩解症狀。
【音樂治療】
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、促進語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。設計音樂活動提供刺激與活動,藉簡單樂器之使用、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者正向刺激,延緩疾病之退化。
【藝術治療】
運用教材及繪畫、拼貼、彫塑等方法與失智症者互動,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;透過失智者陳述分享其作品,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;在製作的過程,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、增進人際之滿足,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。
【認知訓練】
運用輔助教具、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、海報等,設計認知活動,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、減緩認知功能退化。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、現實導向活動。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,認知訓練希望即使在疾病的影響下,長輩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排,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,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之困擾。
資料來源:轉載自台灣失智症協會